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节只吃粽子?还能玩儿什么?

李佳祺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郎世宁《午瑞图》,绢本设色,140×84cm,清代


每当农历五月初五来临之际,各商家纷纷开始热卖口味各异的粽子,上班族与学生党则翘首以待假期的到来,端午这一传统节日早已在每年充满仪式感的重复动作中化为具体而深刻的当代文化符号。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回溯中国画中的端午,重温历史传统的文化魅力。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佚名《天中佳景轴》,绢本设色,108.2×63.5cm,元代


端午习俗自何而来?相关传闻众说纷纭,而其中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屈原说”——人们为了纪念投身自缢于汨罗江的屈原,每到五月初五便向江中投掷粽子;同时制作龙舟驱逐蛟龙,以免其肉身被抢夺。这也是包粽子与赛龙舟活动最广为流传的来源。


陆治《端阳佳景图》,绢本设色,116.7×62.7cm,明代

王时敏《端午图轴》,纸本水墨,100.8×40.1cm,清代



「 吃粽子 


作为端午节最充满仪式感的必需品,吃粽子早已成为全民皆宜的习惯,每年必现的南北“甜咸粽子”之争也增添不少趣闻笑料。诸多国画大师都曾描绘过这一“粽子节”必不可少的主角,如齐白石创作的《端午》和《端午美味图》只用寥寥几笔便将端午的朴素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齐白石《端午》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1953年


而张大千的《五瑞图》则将枇杷搭以菖蒲、艾叶与几头蒜等象征“五瑞”之物,透过纸面传来浓郁的节日气息。


张大千《五瑞图》,纸本设色,1923年



「 赛龙舟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赛龙舟的场景,便是文学家沈从文记忆中的端午——热闹、欢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绢本设色,29.2×645.2cm,北宋

佚名《金明池争标图》,绢本设色,28.5×28.6cm,南宋


赛龙舟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活动,同样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风俗之一。许多画家也将赛龙舟这一盛大的场景记录到自己的作品中。


郎世宁《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之五月竞舟》,绢本设色,188.2×102.2cm,清代


元代画家吴廷晖曾绘制过一幅《龙舟夺标图》,精彩展现了数艘龙舟在河中竞渡的场景。远处山峦重叠、云雾缭绕,竞赛龙舟、侍卫仪仗游于溪流之中。


擅长画山水和花鸟的吴廷晖笔法细腻柔和。在这幅画作中,龙舟工整、线条像丝般顺滑、人物精密细致,真实再现了端午龙舟竞渡、观者如云的场面。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锣鼓喧天的声音,有着不可阻挡的气势。


吴廷晖《龙舟夺标轴》,绢本浅设色,124.1×65.6cm,元代


画家王振鹏也创作过一幅和龙舟有关的作品,名为《龙舟竞渡图》。这是根据北宋崇宁年间,由皇家在金明池举办的龙舟竞渡的盛况绘制而成的。宋代孟元老将这一场景记录在了《东京梦华录》一书中,王振鹏根据书中的描述,用细密繁复的线条勾勒出了这惟妙惟肖的画面,宫殿楼阁、大小龙船以及热闹的民俗活动跃然纸上。


王振鹏《龙池竞渡图》(局部),绢本水墨,30.2×243.8cm,元代


除“屈原说”外,在众多端午传说中,“伍子胥说”“恶日说”以及“夏至说”等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据近代学者闻一多的研究,端午应起源于中国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早在屈原去世之前便已存在。



「 钟馗像 


不论传说如何形形色色,人们从其起源与相应民俗活动便可得悉,端午并非什么祥瑞之日。过去,由于五月瘟疫易于流行,死者众多,端午节同样是一个驱邪辟毒的节日。除了人们熟知的要饮雄黄酒外,悬钟馗像也必不可少。


朱见深《岁朝佳兆图》,纸本浅设色,59.7×35cm,明代


梁实秋曾在美食散文集《雅舍谈吃》中如此描写道:今日何日?我家老妈子曰:“今天是五月节,大门上应该插一些艾草菖蒲,点缀点缀。”我家老太太曰:“今天是端午节,应该把钟馗捉鬼图悬在壁上,孩子脸上抹些雄黄酒,辟邪辟邪。”


佚名《钟馗骑虎图》,纸本设色,93.3×46.7cm,明代


而唐代以前是没有钟馗像的。传说,唐玄宗自自骊山回宫后疟疾大发,梦见一个小鬼偷了杨贵妃的香袋和自己常吹的玉笛。玄宗大怒,正想唤武士擒拿,却突然见一大鬼奔来,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并一口吞下。


玄宗问大鬼是何许人也,大鬼答说:“我叫钟馗,是终南山的进士,虽有满腹才华,但却因相貌丑陋,应考时没被录取,一气之下便碰殿堂阶梯自毙了。现在,我誓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


黄慎《钟馗图》,纸本设色,149×110cm,清代


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命当时最负盛名的画师吴道子照他梦中所见,绘出钟馗像来驱邪。吴道子奉诏后,脑海中闪现出钟馗的样子,便一挥而就。玄宗看后,惊叹道:“画得如此逼真传神,就像做一梦似的。”所以说,被后人称为“画圣”的吴道子,便是第一个画下钟馗像的人。此后每到端午,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这个习俗持续至今,从未间断。


溥儒《钟馗朝阙图》(局部),纸本设色,33.5×118cm


说到吴道子,他能够被称为一代“画圣”,在绘画艺术上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脱离不开的便是其锐意求新、勇于创作的精神。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


这种对线条的严格要求,使得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历代名画记》就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


佚名《送子天王图》(局部),纸本白描,35.5×338.1cm



置草药,佩香囊  


旧时,五月被视作毒月,五日为恶日。端午时令炎热潮湿,虫害与疫病高发,因而“驱瘟、除邪、止恶气”成为习俗。彼时由于医学不发达,人们常扎一把菖蒲与艾叶悬挂于门户,借其草本药性驱赶蚊虫;或绑一捆苍术与白芷,将其烟熏以产生怡人的清香薄烟,消杀细菌。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选页,清代


此外,为外出方便,人们也惯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具有杀菌作用的由艾草、雄黄、檀香粉末和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利用它散发出来的香气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因香囊还同时有保命吉祥的象征,所以它也被叫做长命缕。


东汉应劭《风俗通》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徐扬《端阳故事图册》选页,清代


香囊种类繁多且材质、形状各异,涵括玉镂雕、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等。最早的香囊为西汉时期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四只绢质织绣香袋,其中装有花椒、茅香、辛夷等。


白玉镂雕婴戏纹香囊,清代


如今,最常见的香囊莫过于刺绣香囊,运用中国的传统民族工艺刺绣,在绸缎、麻葛、布帛等底布上以不同的针法运行穿刺构成各种花纹、图案或文字。这些精美的图案纹饰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在五颜六色的丝线间传递着情感,寄托着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表达了“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


纯银制花鸟纹香囊

象牙雕葫芦形香囊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饱含着文化和精神内涵。从这些文物艺术品中,我们仿佛穿越千年,感受不同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节日去表达对自然的尊崇和敬畏,以及展现生活的智慧与情趣的。最后,时尚芭莎艺术祝各位读者端午安康!




精彩回顾:

艺术家能挑选藏家吗?

疫情时代,如何线上卖艺术品?

为何自恋?



















  李佳祺
编辑  谢玮苇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